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langlang007,(https://xueqiu.com/3353485818/316598432)
点击上角 听全文 ,约12分钟
本文:2245字 | 12 分钟阅读
Q
并购重组风险大,上市公司为什么要做并购重组呢?
A:并购与创业同一难度。增量领域,企业家倾向于创业;存量领域,并购成功概率更大。
并购风险大,主要是并购失败带来的冲击。控制好财务风险,风险可控。
上市公司,并购有两类原因:一是产业原因,利用并购做强做大产业;二是财务原因,并购推动股价上涨,为股东减持创造条件。
2014年至2023年,第二个国九条的10年,国内IPO企业超过3,000家,募集资金为3万亿元。
2014年至2023年,第二个国九条的10年,上市公司再融资接近6,000次,募集资金为12万亿元。
详细数据见《数据说话之三:IPO和再融资情况》。
2024年5月31日,150亿元市值以下上市公司,有4,450家,总市值20.95万亿,总净利润2,825亿元。详见《数据说话之六:150亿市值以下上市公司情况》。
从总量上来看,IPO、再融资等内生发展方式,是否有取得较好的回报率,值得认真核算!
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,是继续采用IPO、再融资,还是推动并购,这是一个宏观选择!
一、必须依靠“并购”
什么叫“存量经济”,什么叫“高质量发展”,什么叫“改革深水区”,什么叫“攻坚战”,什么叫“内卷”……
类似的词语很多,都是在描述一个状况:
简单的、捡钱的状况过去了,仅靠胆大的时代过去了;
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,需求大幅增加,但供给在技术、资本加持下,以远高于需求的速度增加,于是供过于求了,过剩时代来临了;
过剩时代,除了胆大,还要心细,要科技、要管理,要精耕细作。
刘鹤总理时期,面对国有供给中的产能过剩(比如煤炭、钢铁、水泥、电解铝、铁路等等),有一项很重要的政策,叫“供给侧改革”。具体药方是“三去一降一补”:去产能、去杠杆、去库存、降成本、补短板。
在那个时代,国有企业之间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并购重组:煤炭,中国神华;钢铁,宝钢股份;水泥,海螺水泥;电解铝,中国铝业;铁路,中国中车……同时,资本市场都相对的给予了不错的反馈;事实看来,整合后的企业,也达到了较好的业绩效果。
存量时代,我们该怎么办呢?
已有成熟的药方,我称为“市场化供给侧改革”。
去产能、去杠杆、去库存、降成本、补短板,都可以完全用上。
如何进行“市场化供给侧改革”呢?
就是以上市公司为主体、开启新一轮以产业整合、产业创新为目标的并购重组。
为什么是上市公司?两个原因:
从成功率来看,是竞争力强整合竞争力弱的。比如,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,也是以龙头整合弱小的。在经济主体中,以现代企业标准判断,上市公司毫无疑问是竞争力强的一方。所以,虽然很多人提风险,但以上市公司为主体来整合产业,最有可能成功!
从风险承担来看,在股价上涨的背景下,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归根结底是以股份作为支付手段。股份支付,从根本上分散了风险,共享了收益,对全社会的影响是最分散、最可控的。
所以,走出内卷,走出存量,必须依赖并购;要投入管理,要投入科技,必须依赖上市公司。
以上市公司为整合者、以并购为主要手段,一场浩浩荡荡的“市场化供给侧改革”必须拉开,也即将拉开。
二、并购重组,收益远大于成本
“供给侧改革”是政府主导,以行政命令为主;
“市场化供给侧改革”是上市公司主导,以市场机制为主。
以市场机制为逻辑的上市公司,必须做成本收益分析。收益、成本针对两主体,一是大股东,主要推动者;二是上市公司。
1.收益分析:
第一个观点,要建立的:对上市公司所有股东而言,市值最重要,市值包括净利润,也包括市盈率。认为利润最重要,认为有利润就会有市值,是需要探讨的认知问题。
收益,市场以真实的股价上涨来回答。市值上涨对大股东、上市公司都好。
市场一旦提及并购,就上涨,相信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做。
2.成本分析:
如果收购标的,80%以上的支付,来源于股份,你觉得成本是多少呢?
你是会按照当前20亿元、30亿元、50亿、80亿元来计算,还是以未来上涨后的60亿元、100亿元、150亿元、200亿元来计算呢?
又或者,以当前IPO条件来重新IPO,如果没有上市公司资格,股份又会是多少呢?
如果大股东、上市公司如此测算:
计算收益时,以上涨后股价测算,为什么呢?因为那时候,你确实可以市场减持;
计算成本时,以当前股价甚至以未上市来测算,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业绩增长、没有上市,你的市值就是当前价,甚至低的很;
所以,上市公司,并购重组的收益远大于成本就很明显!
三、上市公司有产业发展需求
相较于非上市公司,上市公司优势明显。
但,与其他上市公司比,特别是相关领域上市公司比,上市公司也有危机感,上市公司产业发展需求也很明显。
做企业,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;上市公司也是如此!
之前常说,IPO不是企业的终点,而是一个新的起点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上市公司必须要借助新的平台,干出更大的事业!
《为什么要出售控制权给上市公司?》中提出三个原因:
一是天时。存量时代的特征,这一点与上市公司并购的时代背景完全一致。
二是主观上,大股东退出需求。这一点与上市公司有产业发展需求吻合。
三是客观上,企业生产发展需要。这一点与上市公司有产业发展需求吻合。
上市公司推动并购,也是三个原因:天时、财富需求(收益大于成本)、产业发展需求。
当股市活跃,做并购重组,就能上涨。客观上,吻合了大股东财富需求,吻合主要股东财富需求,吻合中小股东财富需求。
当股市不断以股价上涨的方式,来奖励计划做并购重组、正在做并购重组、努力做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时,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就如火如荼了!
所以,与其被市场推着进入并购,不如主动融入并购!
如何主动做,请参考《一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》。
解决“企业进入股市”的实操疑惑,点击关注: